(相关资料图)
10月24日,以“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标准引领健康驱动”为主题的2025中国蓝天观察论坛在京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在会上表示,我国现行空气质量标准在过去十余年的大气污染防治进程中起到了引领作用,随着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标准也需要升级。
“基于当前空气质量与减排措施,我们开展了一些情景研究,将25微克/立方米作为新的空气质量标准限值作为一个参考目标,可以实现更大健康效益与持续改善的引领作用。”贺克斌表示,同时需建立“分阶段、分区域”的达标路径,形成“先进地区先行、重点区域攻坚、全国梯次推进”的总体格局。2030年前应充分发掘各部门结构调整和能效提升减排潜力;2030-2035年,进一步加大电力、工业与交通等部门的结构性调整和能效提升力度,充分挖掘结构性措施的减排潜力。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世秋认为,标准加严可驱动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转型,而且实施转型的经济成本增幅显著低于健康效益,最终必将助力实现空气质量改善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对此,建议分区域、分阶段推进标准升级并构建动态调整机制;推动产业与能源结构协同转型,强化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建立完善差异化成本分担与效益共享机制,兼顾效率与公平;立足长期效益导向,平衡短期成本与长期效益。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朱彤表示,当前,空气污染健康风险发生结构性转变,需要从以“浓度达标”为核心,转向以“健康效益最大化”为核心。因此,建立健康导向的精准防控体系是未来治理的必然方向。“未来应进一步强化精准防控、高浓度天数预警及差异化干预措施,以实现空气污染改善的全面健康效益最大化。建立季节性预警机制、推动健康效益导向的评估体系、强化PM2.5与O3协同控制,将成为下一阶段空气污染健康风险管理的重点。”朱彤说。
我国继2012年修订发布、2016年全面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后,于2023年11月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中提出“启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及相关技术规范修订研究工作”。目前,生态环境部已在推进相关工作,亚洲清洁空气中心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开展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系统研究,为下一阶段标准修订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苏州推出一款“喝”益生菌长大的水稻,未收割便被预订3万斤!
焦点速讯:夏普联合富士康推进造车计划 计划2027年正式上市
即时焦点:平安银行三季报“出炉”:零售风险正出清,对公支撑规模增长
焦点滚动:成都:社区智能化康复中心启用 让康复更“智能”
周五热门中概多数上涨,富途控股涨4.51%,贝壳跌3.09%
中国成功研制轻小型水深探测激光雷达 创多项世界之最
厦金“小三通”客运航线单日入境人次创2023年复航以来新高
科技宣传进社区 爱心助老防诈骗 快资讯
科沃斯三季报出炉: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7161%
湖北宜化拟投建磷氟资源高值化利用项目 拟发行可转债募资33亿元 今日观点
防雷:盘后3股被宣布减持 观天下
舌尖助攻!这群“追风少年”带动6万消费
永安这一重大项目在世界航海装备大会集中签约
本川智能:高端PCB领跑6G+卫星通信 打造星地终端一体化解决方案